6月14日,应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中心谢品华研究员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刘敏教授和吴电明研究员访问了安光所,并作了题为《河口关键带:内涵、进展和展望》和《土壤与大气截面气态亚硝酸(HONO)交换:方法、过程及影响》的专题报告。
报告会上,刘敏教授介绍了关键带概念沿革及其在河口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氮素为例,详细介绍了河口关键带氮素转化与循环过程,对研究方法、技术,氮素转化、去除机理和转化模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吴电明研究员介绍了土壤HONO排放研究的进展,对全球土壤HONO排放、土壤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对HONO排放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其课题组开展的地气界面HONO通量测量研究进行了介绍。
访问期间,刘敏教授和吴电明研究员参观了环境光学中心相关实验室,与研究室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讨,并对未来开展的合作研究事项进行了商讨。
刘敏教授(上)与吴电明研究员(下)做报告
学术报告会场
----------
嘉宾介绍:
刘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副主任、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分委会副主任,中国环境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亚洲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地理学研究领域,聚焦城市自然地理学与城市自然-人文系统耦合研究,发展并提出城市自然地理学学科理论体系,推进城市(群)地表系统自然-人文过程与机理的综合研究与集成,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地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
吴电明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学者。博士毕业于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中心,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氮循环、土壤与大气界面活性氮气体交换等。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ISME Journal、PNAS和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