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群人来到江苏常熟,在田间地头、农牧企业、生态实验站安置了些仪器,这些仪器日以继夜的运转,让不知就里的群众好奇不已。
大家脑海里盘旋着一个问号:这些人是做什么的?
多家单位参与示范应用
其实,他们是科研人员,在做科技支撑计划“村镇环境监测与景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应用。
该项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关注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村公共安全,并进一步促成村镇向城镇化过渡转型。
在“十二五”村镇领域专家郭子祺研究员总体部署下,来自北京工业大学,来自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来自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来自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智能所、安光所等参与单位负责人分别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加快农村环境监测技术和装备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实施过程中研制出的一批村镇环境检测设备,有望通过成果转化形成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安光所科研成果服务新农村建设
示范应用期间,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自主研制的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和开放光路氨气监测系统安装在农牧企业——卫忠牧业,便携式大气污染被动差分吸收光谱仪和振荡天平法PM2.5监测仪安装在中国科学院常熟生态实验站,对甲醛、氨气、甲烷、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气体斜柱浓度,以及PM2.5颗粒物等进行了连续观测。
这些仪器可对农村施放氮肥、畜牧养殖、不完全燃烧的炊烟方式、燃烧秸秆等形成的二氧化氮、氨气、甲烷、一氧化碳、PM2.5颗粒物等,以及村镇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可能排放的甲醛、二氧化硫等进行实时监测,为农村向城镇化转型、过程评估提供监测手段。示范应用显示,四套仪器示范实验有效验证了项目研制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完成了示范应用实验的实验目标。
中国农村急剧城镇化催生村镇建设科技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11年的51.3%,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所提升,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与发达国家注重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保护传承村镇传统文化与资源的后城镇化发展模式相比,我国村镇建设科技支撑能力依然十分薄弱,特别是适应不同地域村镇建设和农民实际需求的先进适用技术供给明显不足,严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安光所环境光学学科在村镇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推进村镇景观设计与营造技术研发方面有一片施展的天地,其发展的相关技术及研制的仪器设备有望在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共性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