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与国家海洋局极地办联合举办极地项目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0-09-30 作者:齐琼、王晓林

积极推进北极黄河站科考工作发展

    9月28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下称:极地办)与中科院安光所联合举办的中国北极黄河站环境监测类项目考察研讨会在合肥隆重召开。由来自极地办的曲探宙主任、王勇处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中科院安光所刘文清所长、中国科技大学孙立广教授、黄河站考察队员以及从事环境监测研究的专家代表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促进北极黄河站环境监测类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进行了探讨。

    通过集中研讨,大家了解到——中国黄河站建站的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由于受限幅员广阔的北冰洋,有陆地面积狭小、人员密集的特点,中国又是非北极国家,在他国领土上建站进行长期高纬度科学研究监测要克服生物生态限制、加入国际集成观测网络、研发极地科研“精品”等重重困难,所幸中国以前在北极地区开展的科考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本次研讨会就汇报了一些代表性的北极环境监测类成果:在北极,最具生命力的地衣具有强大的抗高寒环境特性,通过对地衣的监测可以了解大气环境的长期变化情况,逐步获得对南北极地衣在缓解全球变暖中贡献的相关数据;通过北极生物体的有机污染物测定发现,具有强烈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已具有全球性环境污染物、新型有机污染物在全球尺度的迁移的特点,同时在在北极食物链中的还不断的积累和放大;通过北极古海蚀凹槽地质分析,成功突破600年前的北极冰期对生态环境信息的自然清扫限制,发现距今9400年的突然气候变冷事件,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气候突变事件,而在刚刚过去的100年,在北极地区发生了重金属元素突然持续上升的现象。最后,提供多轴被动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目前正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Zeppelin站的大气观测平台服役,监测近地面、对流层、平流层及整层大气的NO2、O3、SO2、O4、HCHO、BrO、IO、ClO等痕量气体的演化过程)、新加入北极科考团队的中科院安光所刘文清所长向大家介绍了该所目前已经拥有的具有长距离、大范围、高精度、可持续、自动化等特点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其先进水平受到极地办曲探宙主任的称赞,他认为这些装备有广阔的应用领域,与黄河站现有的观测平台能够相互补足,共同构建覆盖范围广阔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在开展极地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与研究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会上,科学家们对极地办工作提出了改进建议:应准确定义极地事业的战略价值,不仅是科研;尽快提高技术设施和装备的水平;扩大极地科研涵盖范围和影响;构建中国极地环境监测网络;积极寻求、参与国际合作。极地办领导也希望科学家们在做好极地科考的同时,思考譬如全球气温升温是变暖还是回暖等相关命题。

    通过深入细致的交流和研讨,本次研讨会取得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为推进中国北极黄河站科考工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会后,与会专家与代表参观了实验室。

极地办曲探宙主任介绍极地科考平台建设情况

刘文清所长做报告

参观环境光学中心实验室

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