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3年,位于铜陵中科大创业园的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年轻的博士们感到很充实,叙述起过去一年的创业,做实业的艰辛、搞研发的快乐、闯市场的苦涩,在他们的话语间涓涓流淌……
铜陵易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运用光学原理研制生物医学检测仪器的高科技企业,销售主管王贻坤是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一名博士,做起市场营销来也很有天分。谈起糖尿病无创检测仪等4款自主研发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时,王贻坤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安徽火天晶体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比蓝宝石更高一级的新晶体材料研发,说起新一年的希望,总经理张琦就提了能正常供电这一点。原来,该公司是用电大户,一批产品周期得一个月时间,这期间哪怕只有一次短时间停电,产品就报废了,成本损失就是7、8万元。
这些深居合肥“科学岛”的博士,缘何愿“离岛”来铜创业呢?
一座高规格的科研开发中心平地而起
为呼应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创业之城,2011年7月15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市政府和省科技厅三方签约,在我市共建中国科学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2012年4月26日,皖江中心揭牌成立,这是我市设立独立研发机构“零”的突破。一年多来,皖江中心按照“边建设、边发展、搭平台、出成绩”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着力打造铜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平台。同时,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建设得到三方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省、市领导多次到该中心调研视察。
作为皖江地区首家中科院与地方合作的平台机构,皖江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
设立中科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和人才、项目、资本、社会四位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吸引和鼓励科研团队以技术成果与我市企业组建产业化实体或在铜自主创业,实现“科技创造价值,价值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皖江中心发展的内生动力。
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科研开发项目主管戴庞达博士介绍说,目前,皖江中心研发人员已达56名,其中博士18人、硕士23人。2013年,皖江中心主任刘文清荣获安徽省重大科技奖,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分中心负责人戴松元获得中国光伏奖;生物医学光学分中心负责人刘勇被评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与此同时,皖江中心还和中科院系统及国内外2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促进科技成果在铜转化及招才引智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引领风骚
立足铜陵产业发展布局配置研发力量,实现院地合作优势互补。皖江中心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力量建设,与铜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有很高的契合度。皖江中心先后设立了环境与气象光电技术及装备、生物医学光学、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与应用、新材料技术研发与应用等5个研发分中心,与我市企业共建了智能仪表、分布式光伏发电、公共消防安全等3家工程技术中心,获批安徽省生物医学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坚持需求牵引和工程化、产业化导向,推进与企业技术合作。皖江中心与我市相关企业联合开展了包括PM2.5监测设备、能见度仪、引线框架自动封装、铜转炉冶炼工艺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多种仪器设备、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使这些企业突破了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技术瓶颈,增添了发展后劲。皖江中心与铜陵富仕三佳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170T超宽引线框架自动封装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成果刚一发布,即有3家用户签订了1800万元的订单。皖江中心与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激光云高仪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定位国产化,目前已完成工程样机研制任务。此项目备受国家气象局关注,市场前景广阔。
联合承接重大科研项目,提升铜陵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正是有了中科院深厚的科研背景,2013年,皖江中心与我市企业成功申报科技部2013年863专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2013年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研制专项《高性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以及中科院“十二五”五个培育方向“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监测设备的研制及产业化开发”领域的《多组分烟气连续监测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发》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项目支持资金5000多万元。
鼓励科研团队创办科技型企业,助推创新创业之城建设。2012年9月,由皖江中心生物医学光学分中心主任刘勇作为发起人,其所在的科研团队以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形式来铜创业,注册成立了铜陵易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接着,安徽火天晶体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目前,皖江中心又有3个科研团队正在筹备创办新的科技型公司。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皖江中心已申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4项,参与制定企业标准2项,对接12项应用研究成果,完成7项原理样机、5项工程样机的研制,实现了4种产品的销售,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6500万元,新增利税500万元,并通过项目合作为企业培养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
下一步,皖江中心将大力推进人才和项目引进,发挥桥梁纽带和支撑引领作用,以成果产业化和本地化为目标,打造技术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及健康服务业等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融入铜陵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铜陵日报》 朱国庆
链接:《铜陵日报》原文